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(9篇)
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,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,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。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1教学目标
1、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,学会分类的方法。
2、学生通过分一分,看一看,提高造作能力,观察能力,判断能力,语言表达能力。
3、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。
4、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
教学重点
学会简单分类
教学过程
一、创设情景探究新知
1、感知分类
出示例1
你们都看到了什么?可以怎样分类呢?
揭示课题,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。
(板书课题:分类)
2、巩固发展体验分类
按形状来分一分,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?
讨论汇报。
板演分法。
还可以怎么分?
二、巩固提升发散创新
1、课件出示练习七1、2、3题,学生集体完成。
2、开放练习拓宽思路(分正方体)师: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,请给这些物品分类。学生小组活动(4分钟)汇报交流
三、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?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?
四、板书设计:
分类
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。
按形状来分一分
按颜色来分一分
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最新汇总
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2(一)教学目标
1.通过数数活动,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,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。
2.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渗透思想品德教育。
(二)教材说明
教材说明
1.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“美丽的校园”情景,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,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。使学生知道,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,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,要尊敬老师、爱护同学,还要好好学习、热爱科学,锻炼身体。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,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,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,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,数是人类的好朋友。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、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,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。
2.教科书第2~3页是一幅“美丽的校园”图。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,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、高大的教学楼,还有和蔼的老师、活泼的学生,还有小小气象站等;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、飞翔的鸽子,路边有葱郁的树木,美丽的农舍等。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(如数量是1的,有一面国旗、一位教师,还有一座教学楼等),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,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,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。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。
数量
教科书第4~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“美丽的校园”中抽取出来的,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,让学生认一认、读一读,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、读数的情况,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。
3.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、读数的情况,还不是正式教学,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。
教学建议
1.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。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,迈进小学,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,容易疲劳,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,观察能力有限。在观察教材插图时,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、人物等感兴趣。因此,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,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。如教学”数一数”时,教师出示插图后,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,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,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。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,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、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。
2.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。教师提供的“美丽的校园”图,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,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。数数时,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,让学生充分地观察,充分地数。
3.应倡导合作、交流的学习方式。观察、数数的活动,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。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、数,再小组交流,最后全班交流。
4.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。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,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。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,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。发现有困难的学生,可以适当给以帮助,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,在以后教学中,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。
5.应注意结合教学,渗透思想品德教育。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,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。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,教师可以及时引导: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。
(三)教学建议
1.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。
2.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,仿照书前“编者的话”,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,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。
3.利用“美丽的校园”数数,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。
(l)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~3页的插图。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,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,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。通过看图,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,教师可这样表述: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,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,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。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?
(2)让学生先自己观察,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。在观察的基础上,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~10的人和数。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,先数数目比较小的(如国旗、单扛、石凳等),再数数目比较大的(如垃圾筒、楼房、花等)。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,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~4页,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,并写出相应的数。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。如,学生说“1面国旗、1位老师”,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、l位老师的图,并告诉学生,1面国旗、1位老师,都可以用数字“l”表示,周时在图的左面出示“1”。 10个数都出示后,让学生读一读,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。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,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。如果读错了,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。
4.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,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(如教室的门窗、铅笔盒里的铅笔、一行课桌等)。引导学生数实物时,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、下、左、右等方位词。如,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?(1面国旗)左面有什么?(4 ……此处隐藏4066个字……1题,练习二的第5、6题。
教具学具准备
教具准备:
1.小猴吃水果的课件。
2.投影仪。
3.4个梨、5个苹果、9朵花的磁性软件。
学具准备:
每人准备:3只猴、4个梨、3个桃、2根香蕉、5个苹果、9朵花的图片;“>”、“
教学设计
创设童话情境,引入象形统计图
1.课件展示。
a.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。
b.3只小猴共进午餐。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──梨、桃和香蕉。
2.画外音(小猴说):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,你怎么就开始吃了?
引导学生观察思考:一共有几种水果?它们各有几个?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,哪种水果不够吃?
3.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,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。
4.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。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。
5.课件展示:主题画中的猴、梨、桃和香蕉,从画面中跳下来,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。
6.提问:观察摆放的图,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,几个梨和几根香蕉?
学生回答后,在象形图下面写“3”、“4”、“3”、“2”。
教学比较2、3、4的大小1.教学“3=3”。
a.画外音(小猴说):我可喜欢吃桃了,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?
学生回答后,出示课件。
b.提问: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,桃子一个没也多,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?(相同、相等、同样多)
学生回答后,告诉学生,同样多可以用符号“=”表示,并在上图下面写上“3=3”。进而教读这个式子。
2.教学“3>2”。
方法和教学“3=3”相同。
告诉学生“3比2大”可以用符号“>”表示。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。可用语言表示,也可用手势表示。
3.教学“3<4”。
方法如前。
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“
4.区分“>”、“
a.以小组为单位,交流认识,记忆“>”、“
b.以游戏方式,熟悉、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。
①看谁举得对:教师说符号名称,学生举出相应符号;
②看谁摆得好:教师说符号名称,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。
小结
1.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。
2.教师加以概括: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,可以用关系符号“>”、“
巩固深化
1.基本练习:完成18页“做一做”第1题。
2.补充练习。
a.左边摆2个梨,右边摆1个苹果。填()>()
b.左边摆4朵花,右边摆3个梨。填()>()
c.左边摆3个苹果,右边摆5朵花。填()>()
3.巩固练习,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。
4.综合练习: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。
5.开放练习:这里有1、1、2、3、4、5、=、>、
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9一、班级情况分析
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。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、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。刚跨入小学,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,但他们天真、活泼,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可塑性强。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,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。
二、教材分析
1、教学内容:准备课:数一数,比多少;位置:上、下、前后、左右;1-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,认识图形(一);6-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;11-20各数的认识;数学乐园;认识钟表;20以内的进位加法;总复习。
2、教材编写特点:
(1)根据《标准》调整教学内容,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。
(2)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,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。
(3)认数与计算相结合、穿插教学,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,达到计算熟练。
(4)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,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,初步建立数感。
(5)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,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。
(6)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(7)安排“用数学”的'内容,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8)安排实践活动,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。
(9)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、创造性,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。
三、教学目标
(一)知识方面。
1、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,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,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,会读、写0—20各数。
2、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,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,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。
3、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4、认识符号“=”、“>”、“
5、直观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、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和圆。
6、会用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;
7、初步认识钟表,会认识整时。
(二)能力方面。
1、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、自主学习、合作交流的能力
2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、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。
3、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、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。
4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,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。
(三)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方面。
1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
2、养成认真完成作业、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。
3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、价值观与人生观等。
四、教学措施。
1、努力体现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。
2、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。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
3、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、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。
4、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。
五、教学进度。
1、准备课4课时;
2、位置6课时;
3、1—5的认识和加减法,10课时
4、认识图形(一),3课时
5、6—10的认识和加减法,15课时
6、1—20各数的认识,10课时
7、认识钟表,3课时
8、20以内的进位加法,20课时
9、总复习,10课时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