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语文教案

时间:2024-10-19 10:38:24
【实用】小学语文教案四篇

【实用】小学语文教案四篇

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小学语文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

认识“楼、依”等12个生字,会写“楼、依”等10个字。

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。

展开想象,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,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、壮丽。

教学重点

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古诗;想象画面,背诵古诗。

教学难点

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,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。

课前准备

课件。

教学时间

2课时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新课,激发兴趣

今天,我们学习《古诗两首》,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,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,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。

二、初读古诗,自主识字

自由读诗

自主识字

认读。

读准“瀑、布”,韵母都是“u”,声母分别是“p”和“b”。

“尽”是前鼻音,“层”是后鼻音。

识记。

“川”是象形字,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。

“楼、依、遥”都是形声字,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,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。

“欲”组词“欲望、食欲”识记字义。

“层”,看看插图,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,数数有几层。

“炉”,从“火”从“户”,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,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——煤炉、微波炉。可将“炉”与“庐山”的“庐”作比较巩固字形。

指导写字

“楼、依、炉、烟、挂”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。“楼、依、炉、挂”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。“炉、烟”左侧“火”的捺应改成点。

三、朗读感悟《登鹳雀楼》

板书题目,并解题

[登鹳雀楼]题意是登上鹳雀楼。

师:简介鹳雀楼,简介作者

理解诗句之意

[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]白日:太阳。依:依傍。尽:消失。诗句之意: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。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。

[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]欲:想要。穷:尽,使达到极点。千里目:眼界宽阔。更:再。诗句之意: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,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。

再读诗句,品悟诗意

四行诗各写什么?(《登鹳雀楼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。前两行写景,营造了景色辽阔、气势雄浑的意境;后两行寓理于诗,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,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。)

诗句解析。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
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。“白日依山尽”写远景,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;“黄河入海流”写近景,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,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,景象壮观。两行诗对仗工整,“白日”对“黄河”,景物相对,色彩也相对;“依山尽”对“入海流”,动词相对,厚重有力,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,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。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。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,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,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。诗中的“千里、一层”都是虚数,可理解为更远、更高之意,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。

看图想象,有感情朗读。诗人登上鹳雀楼,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,他会想些什么呢?

总结全诗,体会感情。

《登鹳雀楼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,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。

诵读背诵。

四、作业布置

朗读背诵《登鹳雀楼》。

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《登鹳雀楼》的意思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检查复习

背诵《登鹳雀楼》。

《登鹳雀楼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
二、朗读感悟《望庐山瀑布》

板书题目,并解题

[望庐山瀑布]望:远看。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。

师:简介庐山(见附录)

简介作者:(见附录)

理解诗句之意

[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]日照:阳光照射。香炉:指庐山的香炉峰。(在庐山西北。山峰尖圆,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,因此而得名。)生:发生,产生。(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,袅袅浮游。)紫烟:紫色的云烟。(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,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。)遥:远。前:山前。川:河流。诗句之意:太阳照在香炉峰上,峰顶云雾弥漫,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,呈现出一片紫色,好像燃起的紫烟,缭绕着香炉峰。远远望去,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。

[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]飞流:飞奔的流水。直下:笔直地流下。三千尺:是虚指。形容瀑布的高和长。疑:怀疑,以为。银河: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(天河)。落:泻落下来。九天:指天的处。(古人认为天有九重,所以称九天。)诗句之意: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,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。

再读诗句,品悟诗意

四行诗各写什么?(第一行写背景;第二行写静态;第三行写动态;第四行写联想。)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?(二、三句)

诗句解析

前两句: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。“一个“生”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。“挂”字化动为静,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。

后两句:“飞流”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,喷涌飞泻。“直下”既写出岩壁陡峭,又写出水流之急。“三千尺”是虚数,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。一个“疑”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,令人感到意味深长。

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?(比喻、夸张)

师:一、二、三句是比喻:描写背景时,“生”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,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,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。二句:瀑布像……。四句,用贴切的比喻,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,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,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。第三句是夸张。不是实指,而是形容其长、其高。

那些字用得好?(生、挂、飞、直下、疑、落。)

师:“生”(上有)。“挂”字化动为静,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,点名“远看”题意。“飞”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。“直下”既写出山高峻,又显出水流急,那高空直落、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。“疑”是大胆、奇特的想象。

你读后有什么感受?(瀑布气势磅礴,景色壮美。)

总结全诗,体会感情。

……此处隐藏1236个字……,谈体会。(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,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。)

B.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,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。

C.小结方法: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,并融入自己的感受,就能把文章读好。

D.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。

设计意图: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,同时又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主导作用。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,有自己的独特体会,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。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,有利于解决重难点,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。

(2)于是—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;吃饭的时候,日子从饭碗里过去;默默时,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。(圈画:“水盆”“饭碗”“双眼”下面加点。)

A.读了这个句子,你体会到了什么?

B.学生评议:他读得怎样?听了同学的朗读,你还想到了什么?

C.读出自己的感受。

设计意图: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,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,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,运用语言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,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,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,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,运用语言。

(3)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,伸出手遮挽时,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,天黑时,我躺在床上,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,从我脚边飞去了。

A.老师范读,你能体会到什么?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?

B.时间能”跨”能“飞”,作者用拟人的手法,形象、生动。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?和老师比一比。指名读。

C.男女生赛读。

D.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。设计意图: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,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,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、体验和理解,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,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、交流,真正达到有情感朗读的要求。

四、配乐齐读,深化情感

1学生配乐读第2、3自然段,读出自己的理解,读出自己的感受。

2、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,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?再读。

设计意图: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、尾的运用,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,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。

五、总结全文

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,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?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,寻找答案。六、作业

1、课外读一读《跟时间赛跑》。

2、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

3、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《荷塘夜色》《春》等著名的散文,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。

设计意图: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,老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,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,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,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,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
小学语文教案 篇4

教学目标:

1、认识3个生字,会写7个生字,正确读写天性、宇宙等词语。
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,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。

3、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,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,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。

教学重、难点:

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,读懂课文;体会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的境界,并从中受到教育。

教学准备:

德国风光片;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

教学过程:

一、谈话导入

1、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,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、优秀的中华文化,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、异域文化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,看一看。第一站德国(板书)。

2、播放课件:德国风光片。师:能说说你的感受吗?

是呀,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,有梦幻般的莱茵河,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,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。板书课题。师述: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,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。

3、谁来读读课题?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?(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?为什么以此为题)

二、初读感知

1、问题提得不错。翻开书,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。大家自由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。

2、这篇课文短小精美,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。(指名分节读文)

示词卡: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?

评议,正音。

读了课文,你有什么感受?(二生答)

三、朗读感悟

1、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?(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)

板书: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

2、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?快速默读课文,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。(指答)

3、示句子:走过任何一条街,抬头向上看,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。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,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,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。每一家都是这样,在屋子里的时候,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;走在街上的时候,自己又看别人的花。

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,看看你读出了什么?(生自由读)

你读出了什么?(花多)从哪读出来的?(任何、家家户户、都、花的海洋、应接不暇、花团锦簇)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。

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?(一路风景优美,看都看不过来。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,接待应付不来。)

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?

来,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。

他读出了花多,你读出了什么?(花美)从哪读出来?(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)

说明什么?(颜色多、鲜艳)

示课件:看,这样鲜花汇集成团,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,就可以称之为(示词卡: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)

(如没读好)再读一遍,想着词的意思,想着画面读。

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?(竞相开放、争奇斗艳、五彩缤纷、五彩斑斓、繁花似锦、鲜花怒放、千姿百态、婀娜多姿、花的王国、花的世界、花的海洋)

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?(走过任何应接不暇)三生读,齐读。

能背吗?我们合作背一背:(师引背:走过任何一条街,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)

4、是啊,每一家都是这样,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(引读后一句)

好一派奇丽的风光!

5、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,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?(指答)

你从哪知道的?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?

你们读出了什么?从哪读出来的?(1、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;2、花栽窗外,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,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。)

《【实用】小学语文教案四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